教师打伤学生反被多名家长安慰,究竟是谁失了“德”?
教育家 · 快评
(资料图片)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改变,教师这一职业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师生与家校的角色和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近年来,由不良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引发的教育矛盾屡屡引发舆论关注,亟待破题,而教育惩戒一直以来是引发教育矛盾的重要导火索。日前,浙江义乌某小学的一名班主任打伤学生后反获多名家长安慰感谢一事掀起了舆论风波。
据网友发布的聊天记录显示,该班主任在微信群内就自己殴打班内一名学生的行为向该生及其家长道歉,并发出了学生的伤情照片,可清晰看见学生上臂有大片青紫色伤痕。随后,群内接连有三名学生家长却对该教师表示了感谢和感恩之情,称该教师“是位尽心尽责的好老师”“把每个孩子都当自己孩子一样用心教导”,引发了被打学生的家长的不满。该事件在网上引发舆论热议后,当地教育局成立了调查组,对该事件展开调查核实,现已查明该涉事教师存在体罚学生行为,并责令学校解除该教师聘用合同。
老师道歉声明(来自网络)
三名家长向老师表达感恩之情(来自网络)
对于该事件,首先应明确,教育惩戒不等于体罚,涉事教师打伤学生属于失德失范行为,严重背离了立德树人的初衷。事件发生后,涉事教师本应正视自己的错误、及时缓解对学生和家长的伤害,通过群内道歉并压制舆论的方式解决显然不恰当。或许家长的“维护声”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该教师在平日工作中的付出,但一切教育行为都要以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为底线。作为教师,要时时牢记育人使命,严格规范自我,以爱人之道、包容之心育人,营造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就家校关系而言,家长不合时宜的、盲目的“示好”和“感谢”,不单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权益的漠视,更是导致家校关系矛盾重重的推手。事实上,家长群内“吹捧”“感恩”教师的现象并不鲜见,也因此引发了家长的诸多不满甚至家校矛盾。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家长可以肯定教师的付出和工作成效以激励教师更好地投入工作,但一定要坚持原则,客观评价、监督并配合教师的工作,而非盲目将教师“捧上神坛”。
虽然这场舆论风波以“解聘教师”的处理结果暂告一段落,但频频发生的教师行为失当给当下的教育工作带来警示——对教师育人行为的规范,不能只停留在事后“一开了之”。在“雷霆手段”之外,我们更希望看到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能够人文化、实效化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常态化地关注教师的生存境况和身心健康,为教师提供全方面的关怀和支持,解决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困惑与难题,守住师德“身正”根基。
— END —
来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原创
作者 | 曹霁
统筹 | 周彩丽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