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治学经验谈
虽经验不多
(资料图)
但略有可言
现简述如下:
第一
研究学问必须有
追求真理的热忱
必须有爱国
的真情实感
从古以来
凡在学术
有所建树
有所创获
莫不
有追求真理
的强烈愿望
或者为解决
人生的疑难
或者为探索
自然的奥秘
或者是为了挽救
当时社会的危机
从而致力
理论问题
学术问题
的大研讨
近代学者
走向西方
寻找真理
晋唐时代
的佛教徒
走向印度
寻找真理
宋代理学家
“返求六经”
即在本土
寻找真理
事实上
实际的
生活经验
即他们的
认识源泉
他们关心的正是
当时的实际问题
所谓“求之六经”
是从古代经典当中
得到一些启发而已
在一定条件之下
向国外寻求真理
是必要的
但是
切不可认为
在国内一定
找不到真理
寻求真理的目的
正是为解决
本国的问题
必须怀有
对祖国的
诚挚之爱
这才能够
坚持不懈
追求真理
学问
不是用来哗众取宠的装饰品
不是用来谋求私利的敲门砖
惟有诚恳
追求真理
才能达到
学术高峰
第二
在今日而言
学问
必须深切领会
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
的哲学唯物论
是人类二千多年
进步思想的总结
真可谓
解决了一些
“千古之惑”
专就哲学史
的研究而言
唯物辩证法,提供了
全面客观的分析方法
唯物史观
更提供了
解释思想的
社会根源的
有效钥匙
运用
唯物辩证法
和唯物史观
研究哲学史
即就能够
揭示一些
哲学思想的
客观本质
就能理解人类
认识发展史的
基本线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基本精神
是“实事求是”
是“从实际出发”
是对具体问题
进行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
探索真理的广阔道路
引导人们
向更新的
领域前进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所阐发的深湛观点
是我们研究问题的
指南
第三
研究哲学史
必须要理解
古代思想家
所达到的
理论深度
研究这哲学,必须研究,哲学史
研究哲学史也必须研究,哲学
研究哲学史就是
对于古代哲学家
的思想进行“再思”
只有对哲学问题
进行过一定思考
才能
对于已往
哲学家的
思想学说
有所了解
古代
一些的
卓越的
思想家
凡能提出
理论体系
自成一家
之言的
大都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
或说达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
研究古代思想史
必须深入理解
古代的思想家
所提出的哲学命题
所包含的固有义蕴
不能“浅尝辄止”,同时也需要
避免“扬高凿深”,不能把近代
才能出现的思想,强加于古人
司马迁: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难为浅见寡闻者道也
这是研究哲学史
必须牢记的名言
就中国哲学史来说:
不论先秦哲学
或者宋明哲学
距离我们
都已很远
他们所使用的名词概念、
他们所提出的命题判断
都有其时代的特点
在今天看来
都不易理解
古书并不易读
常须反复阅读
才能了解
其中言论
的含义
例如:
《论语》、《孟子》
都是比较明白晓畅的
但是如果
仅仅粗览
一遍两遍
也是难以了解孔孟学说的真实意义
至于《老子》、《周易》、《庄子》
号为难读
就更不是
泛观浏览
所能通晓
宋明时代
张载《正蒙》
辞句晦涩
王夫之
《周易外传》
《尚书引义》
等的著作
文笔凝炼
如果仅仅
寻章择句
不能贯通全书
那就难以了解
这些哲学家的
真实意指所在
研读古代哲学的著作
需要古代汉语的知识
但是
哲学著作
有其特点
仅仅具备
古代汉语的
一般知识
也不一定能了解
哲学命题的本义
研读古书
要力戒“望文生义”
要力戒“随意曲解”
哲学史
工作者
必须注意
第四,研究
中国哲学史
须对近代
西方哲学
有所了解
中、西、印的哲学
也都是独立发展的
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多
“睿思”、“隽语”
其中包含高深思想
而且每每不易理解
西方古代
希腊哲学
重视“论证”
逻辑推论
比较详密
近代西方哲学
更是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
历史阶段
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
对于训练理论思维
研读近代西方的
一些哲学著作
都是必要的
我们反对欧洲中心论
但是
对于欧洲哲学的优点
也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自然
包含很多资产阶级的偏见
我们掌握了
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武器
一定会有必要的
分析批判的能力
恩格斯曾经指出:
而在任何一个专题
进行唯物主义研究
都要几年的
静心的工夫
(大意)
学术研究
没有捷径
研究
任何问题
必须掌握
一切所有的
有关资料
进行
全面的
客观的
辩证的
分析
才能达到,科学性的结论
这个就是,我的基本经验
1983年5月22日于黄山
标签: